土家织锦从数纱到织锦
挑花,湘西“五溪”地区亦称挑纱、数纱(数纱花)或扯扯花,俗称“十字绣”。土家族挑花源远流长,民间流传极广,它是在平纹市面上,按照布纹经纬十字交点以底布颜色不同的线挑成图案,有十字针和回复针两种基本针法。由于平纹布的经纬线是有次序和规律的,成立角90度相交,所以,用十字针法时,十字形大小可根据布料纱线的粗细决定,般是“竖3横4″,即经线数3根纱,纬线数4根纱,略成扁长矩形,而布料纱线细时横纬可数5-6根纱。也就在这个扁长矩形的“单元”中,其对角线相连而组成一一个十字。每个十字一一次“竖3横4”数纱挑成,经纬上的若千个十字而构成各式各样的图案。回复针法即按图案形状,每隔四线挑针,某部位初形挑出后即回针,由原针脚再复挑一一次,方向与原相反,回线恰好盖其空间,所挑图案极匀紧,内外两面花纹相同,故也叫“两面挑花”。
土家族挑花工艺及材料比较简单,不需任何辅助设备,也不在布底上起样画稿,全凭记忆或照“花样”数纱挑制。所以,挑花往成为上家姑娘从小学习绣花、织锦程序,的基础技艺。然而,这种挑花工艺共有两道先织成布,是“浮”在布面,再在布上挑花。由于图案十字图案的长度并不与布的经纬密度一致,图案的牢固性不理想。因此,聪明的土家人根据只有纵横条纹“图案”斑布技艺的基础上,将斑布与挑花工艺原理有机结合。在织(平纹)布的过程中,加进色纬并按挑花的技艺原则数纱,不用单一的十字形,而是以一束线,根据图案的需要,需要时露出来,不需要时压进布面底纬,从而得到一个类似十字挑花时的扁长矩形“单元”,通常叫做“颗”,现代设计称其为“格”。以若干个这样的“单元”就可距成各种不同的图实。这样的图案,色纬与所织布形成一体,不仅大大增强了牢固性,而且所加包纬粗细可控制,所形成的图案大小、粗细也就随心所欲了。显然,用这种技艺方法得到的成品已超越了普通的布,而且比那种只有纵横条纹的“所有”更漂亮,图案史复杂,成了名符其实的“土锦”这种“土锦”仍然比较原始,色彩不多,但鲜明强烈,属数纱花平纹素色织锦”类型。这类织锦只流行于古溪州的永顺一带,而这一带也正是当时土家族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中心区域。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五溪”地区的纺织物逐渐由平纹向斜纹过渡,而斜纹组织结构的织物显然比平纹布要结实,但织造工艺难度也随之增加。土家人吸收了这种相对先进的织造技术。将平纹织锦工艺也同时改进为斜纹织锦工艺,继而丰富了其色彩,逐步发展成熟为“斜纹彩色”织锦类型,成为上家织锦的主导品种。永顺和保靖是当时地方上司的政治、文化及经济中心,其土家织锦的发展也相对较快。清嘉庆《龙山县志。风俗》中云:“土妇善织锦裙被之属….刺花纹,斑斓五色,虽较永保二邑稍逊,然丝皆家出,树桑饲蚕皆。”可见当时的龙山在土家织锦的发展方面却稍逊于永、保两县。改土归流后的150多年时间里,随着八百年溪州土司王朝的结束,外来文化大量涌人溪峒,土家文化中心由永顺逐步西移,使这种“斜纹彩色’织锦在永顺西部、龙山东南部、保靖东北部一带的土家族文化保留比较浓厚的大山之中生根开花,并在它山捞车河流域弘扬光大。
在斜纹彩色织锦工艺中,仍然以“挑三压一”的“数纱”而引进色纬线。由于竹筘的间距及纱线大小等因素,经线间距必大于纬线间距,也就是“竖密横疏”,其比值大约在3:1左右(平纹织锦为1:2左右)。引色纬的原则,也还是根据花样所在经、纬线间的位置,即由经纬线组成的一个略扁长的“单元”(颗),需显花时,数纱定位挑色纬出锦面,不需显花时,将色纬压人锦面其他纬线之下或断掉。即使在“现代”的土家织锦工艺中,不论是图案的设计,还是上机织造,不论是“平纹”系列还是“斜纹”系列,也都必须由人工数纱和定格。由于土家织锦西兰普是采用“反组法”,织造时锦面朝下,而背面朝上。因此,看上去“杂乱无章”,全是断纬线头,外行根本看不出图形来,而内行也完全靠经验及照图样(图纸)数纱定格,然后用“挑子”(挑花刀)挑线引色纬织造。由此可见,土家织锦的技艺发展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即从‘平纹素色”织锦到“斜纹彩色”织锦这样-.条成长进化之路。但不论如何“进化”,其织造“起花”原理仍然是数纱引纬,“数纱”是其技艺的核心。而且,织锦纹饰的格律点阵式构成如同十字挑花一样,以点集面,连点成线。与刺绣纹饰的曲线表现形成鲜明的对照,呈现出鲜明的品种个性。正因如此,民间有的仍将这种织造方式叫“挑花”,只是这种“挑”不是用针,而是用专用的“挑子”完成的。这种叫法容易与通常讲的“十字挑花”混淆,因而人们把这种在织造时必须以梭罗“布刀”拍打纬线锦面的织锦称为“打花”织锦;而将摹仿十字挑花风格的那种织锦叫“数纱花”织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