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织锦的织机
源自数千年前的织造工具
西兰卡普所用的是一种古老的纯木质斜织腰机,他是从古代水平式踞织腰机上发展而来的。宋光宗时期,朱铺在《溪蛮丛笑》中记载了当时“五溪”十著织造的情况:“仡佬取皮绩布,系之于腰以代机。红纬回环通不过丈余”这种形制简单的织造方法,用的正是这种水平式踞织腰机的种,它与7300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上的织机复原图很接近。这种水平式踞织腰机操作时很难数经挑织,但可以用变换纬纱的方法织出不同色段的布匹。仡佬人就是用这种水平踞织腰机,以“通经通纬”的办法,织成了红白相间的“圈布”。在当今海南的五指山区,现代黎族的民间织造中,仍可以见到这种类似水平式踞织腰机的影子。
使用水平式踞织腰机时,织造者是席地而坐,织物易脏并挑织费劲;而使用斜织腰机易于察看经线的平口、经纬的平整及是否断线,打纬从上至下便于用力。在山东腾县龙阳店、宏道院及江苏沛县刘城镇、铜山红楼出土的汉画像石上,都可以见到这种腰式斜织机,已成为汉代民间所常用的普通小型织机。斜织机的“斜”,是指机座(头)与水平地面所形成的倾斜度,四兰卡普织机的倾斜度为50-60度。织机长约5尺,宽约2尺多,高约3尺左右。
其后端高跷,加纵向木枋直插于地面,前端賂微拍高,形成坐轮状,这件有利于操作之便。清同治《龙山县志》有“机床低小,有绢幅阔不逾尺”的记载,民间称这种腰式斜织机为“矮机”,以示与普通那种较高的木织布机区别。现代湘两仡佬苗所使用的传统芭排织机,较完整的保留了古代民间腰式斜织机的特点。这种织机比西兰卡普织机的倾斜度相对要小,约为4050度左右,中端加纵向木枋直插于地面,织机前端直接放在地面上,没有升高,织造者基本上还是“席地而坐”的操作,(实际上现代的织造人已在织机前端加放一一只小板凳,是坐在小板凳上织造)。从土家族族源可知,土家族与伦佬有亲缘关系,所以,传统的西兰卡普织机,应该就是这种仡佬苗芭排古老织机的改良和进化。20世纪80年代,原花垣县民族织锦厂的易观莲,为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在民间传统腰式科织机(矮机)的基础上,几经改良,“由一匹纵改为两匹纵”,制造出能织幅宽4.2尺的大型平式木质织机。之后,大家在此基础上又几经改进,制造了能织幅宽6尺的大型平式木铁混合织机。后经织机和技术上进一步改进,这种宽幅大型平式织机不仅可以织平纹,也可以织出与传统工艺一样精美的斜纹结构的织锦,大大增强了其表现力。宽幅大型平式织机的出现,给土家织锦走向现代社会奠定了基础。
土家织锦的织机结构
土家织锦西兰卡普织机结构比较简单,没有一般所说的提花装置,不需“花本”。它是在汉代的一种被称为“平索斜织机”上发展完善的。西兰卡普所用纯木质斜式腰机的主要构件有
(1)滚板:为一厚木板,左右对称开楼。相当于现代纺织机械中的整经轴,作用处理众整理完的站(经)线,在织的过程中边织边放站(经)线。
(2)综杆,为一竹杆,杆上维有写方的提综线套,每个线套穿人根站(经)9作用是往复提起站(经)线,以形成开口便于进喂(纬)线。
(3)踩棍:由“鱼儿”的杠杆作用连接综杆,双脚踏动控制,以完成站(经)线的提升开口。
(4)竹筘:筘由四根长木条和多根细簿竹片制成,竹片间距相等,且为站(经)线的倍数,民间通常按每分米60眼(羽)计算,即30道/分米,每道由四根站(经)线组成。筘主要是控制成品的站(经)线标准密度,使锦面和花色相吻,并打紧布面。
(5)梭罗:采用杂木制成,横截面为锐角三角形,呈30度左右,两端削成手柄状,梭口长度比布幅略宽。梭背开有深槽,内装加固的喂(纬)线(即棱罗线)竹管。梭罗主要作用是引穿“过线”(暗纬)和打紧喂线(色纬),所以亦称“布刀”。
(6)篙筒:一组竹简,有较长细和租短两种,用于站(经)线的分组。花茼也是高筒的一种,比普通篙简粗大,起控制对斜平纹和上下斜斜纹的作用。
(7)挑子:竹、牛骨或铜、铁制作,端方正,另一端尖而且微翘起。用于挑站(经)线进喂(纬)线。
(8)撑子:又称竹绷,楠竹片制,用于打花时撑开绷平织花面。
(9)鱼儿:又称布鸽,木质,打花时提起站(经)线的连动装置。
(10)滚棒:为开有细槽两端做成小正方形的木件,主要作用是卷收半成品及绷紧站(经)线的织花面。
(11)绷带:又称绊带,连接滚棒系于织造者的腰间,滚棒的绷紧程度由绷带控制。所谓“腰寒织机”就是由织造者腰身控制而得名。
(12)筘刀:大多为竹质或铜、铁制作,较薄,端成钩状,用于装筘时穿引站(经)线。
据黄能馥教授在《中国成都蜀锦》中考证:“我国古代早期的花纹熟丝织物就是在这种平索织机上用手工挑花技艺挑织出来的”西兰卡普延续了这种古老的手工挑花技艺,织机在汉代斜织机的基础上变化不大,简单而明了,也成为民间家庭所能普及接受的客观因素。同时,这种在平素斜织机上的手工挑花技艺与后来发展的竹笼提花织机、帘式提花织机及花搂花织机的技艺相比,不仅简单,而且机动性和随意性都较大,适合土家人讲求自然而然,“在朴索自然之中给心理意志留下更大活动余地”的理念。